新政之下网约车挥别“共享经济”

通信信息报  黄楚婷 | 2017-04-18 14:10
分享到:
  越来越多的人以开网约车为生、买车专职做网约车生意,网约车便已不再属于“共享经济”范畴?根据目前的网约车政策,“限牌”仍只是第一道门槛,相较而言更具“杀伤力”的是限司机户籍。新政之后,户籍成为网约车司机命运的分水岭。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地方新政震慑下,甚至有38.2%的司机会考虑冒险从事黑车服务,27.6%的司机打算继续留在其所在城市寻找其他行业的工作。
  传统出租车被网约车冲击最大是2015-2016年滴滴、快的司机获得高额补贴的时候,为了解决出行难、打车难的问题,网约车平台纷涌进了人们的视野中。而如今来看,在经历了烧钱大战以及宏观政策调控之后,网约车平台实则已进入一个低谷期。
  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开网约车为生,网约车便与“共享经济”渐行渐远了。原因在于,这些群体并未调动闲置车辆,甚至反而致使道路拥堵,环境污染。因而,相关部门采取管制措施,防止网约车无度发展。
  但据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8日,有19个地市出台网约车服务管理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但是只有上海和重庆以省级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实施办法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
  《报告》分析,各地方城市政府出台的实施细则,为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设置了高标准,窒息了网约车的发展,不仅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更不符合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目前公开的61个城市的管理细则大部分对网约车牌照和驾驶员户籍,都做了比国家标准更严的要求。“一线城市对网约车管得严有他们的道理,政府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控制载客小汽车的数量。”有交通运输部专家指出。
  从宏观来看,对共享经济进行法律规制,应当重点在事中和事后与网约车平台公司开展合作,不简单是因为其没有遵守许可等法律制度的规定,应充分运用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车辆行驶和乘客评价信息,实现对网约车安全和服务的全方位监管。
  各方目前都在对网约车新政利弊展开讨论,当网约车纳入出租车管理范畴,也意味着其将彻底告别“共享经济”。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