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海外逆势增长:陈安宁谋划破局欧美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07-11 10:55
分享到:
“奇瑞已经开始了针对全球市场深入规划和布局,将在合适的时机进一步敲开欧美等核心市场的大门。”奇瑞汽车集团总经理陈安宁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越来越多自主品牌,从长城到吉利,从传祺到名爵纷纷瞄准了欧美市场。最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把国际化发展作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融入全球市场,同时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实现向发达国家市场的批量出口;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的目标。
 
然而,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任重道远。中国品牌在欧美市场尚无成功的经验。要进入欧美市场,除了技术达到欧美的标准,还需要品牌以及口碑售后服务等体系的运作。
 
海外市场逆势增长
 
虽然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过,2016年奇瑞8万-15万元区间产品占总销量80%,出口实现8.8万辆,占中国乘用车总出口量的28%,连续14年乘用车出口量名列第一。
 
“我们国际业务的财务经营状况比国内还好,就平均单车售价而言,同样的产品国外售价是国内的将近一倍。”陈安宁表示。
 
今年一季度,奇瑞汽车累计出口24160辆,同比增长15.6%;累计出口额则增长了38%,出口单价增长了24%。在过去的12-18个月内,奇瑞的国际业务财务状况发生了改变,利润翻了一倍以上。
 
总结奇瑞海外市场成绩,陈安宁认为奇瑞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全球市场的反应速度,加快了全球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
 
奇瑞国际市场的问题,过去主要是由于70%的产品老化,而现在70%的车型是新产品,以瑞虎5、瑞虎7为首的2.0产品,推动了国际业务经营状况的改善。
 
艾瑞泽5、艾瑞泽7、新瑞虎3、瑞虎5、瑞虎7等奇瑞战略转型后系列新产品,陆续推向国际市场,基本实现了全球同步上市同步切换,改善了奇瑞的出口产品结构。
 
进入欧美品牌力仍不够
 
奇瑞要进入欧美市场,与其他自主品牌一样仍面临成长的烦恼。早在2005年,奇瑞就曾计划进入美国市场,但这一计划并未成行。长城汽车也曾放言,于2015年进军美国市场,同样没有取得成功。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虽然自主品牌都在海外升级,以奇瑞为例,近年来,奇瑞一直非常注重海外品牌打造,但是,品牌的打造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中国品牌代表的是一批企业,不排除有些国内车企是以低质低价获取市场。这也是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扩张中遇到的最大“痛点”,因为只要有一家企业做得不好,中国品牌整体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自主品牌在海外的品牌口碑,仍然没有形成。”商务部研究院区域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自主品牌意图发力欧美等成熟汽车市场,还需迈过三道坎:“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品牌影响力方面下苦功。”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于2012年达到101.2万辆的高点,但近几年来有所下滑,2016年出口量仅为83.2万辆。
 
从出口地来看,自主品牌汽车主要出口到伊朗、阿尔及利亚、俄罗斯、越南等非发达国家,对于美国和欧洲市场,自主品牌此前的努力并未收获较为理想的回报。
 
此前在欧美消费者眼中,中国货就是低价、低质和倾销的代名词,所以以前被欧美消费者接受的中国产品大多是茶叶、瓷器、服装等,而诸如汽车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很难得到消费者青睐。
 
不过,陈安宁认为借助“一带一路”政策,有助于奇瑞进行全球化扩张。通过深耕属地化战略推进品牌建设,有利于从产品“走进去”到品牌“走上去”。
 
“奇瑞将继续立足技术、产品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加快在海外市场导入瑞虎7(TIGGO7)等全新一代产品,不断丰富奇瑞在海外市场的产品线,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陈安宁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产品和技术的提升,自主品牌进入欧美市场,还要采取差异化竞争的打法。欧美汽车市场已经高度成熟,新的汽车品牌想要立足,将面对重重困难,因此自主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在某些领域达到领先水平,如电动化、互联化等。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