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的“路障”要靠创新移除

深圳商报 | 2017-06-06 10:10
分享到:
  共享汽车发展迎来政策利好!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鼓励共享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征求意见稿还表示,符合条件的车辆变更登记即可从事共享,这意味着私家车也可参与共享;鼓励人流密集区域的公共停车场为分时租赁车辆停放提供便利。
  政策的出台不啻为一个进步,尤其是其中的准入方式和鼓励政策,对共享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共享汽车也将真正实现共享经济的精髓——有效利用了社会闲置资源来提供服务、满足需求。
  不过,政策的出台还无法彻底打消人们的疑虑,共享汽车的普及还有很多坎要过,比如:共享单车常常遭人恶意损毁甚至偷盗,共享汽车若遭遇同样命运,成本将更高,将极大影响人们的参与热情;共享汽车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更多的问题,小到不爱惜车内卫生、乱停乱放,大到放纵驾驶、影响安全。
  着眼于现状,确实很容易对共享汽车的前景感到悲观,但辩证地看,就未必如此了。纵观人类出行史,就是一部新的交通工具不断出现、新问题随之产生、问题再随之逐步解决的过程,汽车、火车都有过饱受非议的阶段,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们。
  首先,共享汽车能够解决人们的需求痛点,对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改变公众出行方式有利,这些贡献是共享汽车的发展难以阻挡的坚实基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共享汽车企业日前发布的《中国一线城市共享汽车出行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北京每辆共享汽车平均每天的使用频次达到了5.1次,平均每次行驶距离为20公里,是普通私家车的4倍以上。这组数据充分表明了共享汽车的价值。
  新的服务模式会带来新问题,也会倒逼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以解决问题。比如,GPS的精确度和耗能要求原本不需那么高,但应用在共享单车上后,将倒逼精度更高、耗电更低的GPS出现;电子围栏技术因为无人机的黑飞问题,实现了从有形监测到无形监测的飞跃。
  乱停乱放、违规骑行是共享单车最受诟病的问题,有了电子围栏技术和高精度低耗电GPS的帮助,在技术上“揪出”违规者就将不成问题;这时候再提升一下管理手段,比如深圳最近出台新规,自下月起骑行共享单车三次违规或以上将会被停用半年,相信违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共享汽车也会催生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资本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当年,互联网打车刚刚兴起、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还颇感陌生,资本开始大撒金钱,在车主和乘客两端提供高额补贴,推动了这一市场迅速壮大;骑行共享单车发生了意外怎么办?现在保险业已经介入,开发出了共享单车意外险,保障3个月仅需十几元。只要商业模式有前途,资本就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充分参与,为解决问题共同出力。
  其实,发展共享汽车,现在欠缺的不是需求,不是政策的支持,而是有影响力的平台,缺的是类似像滴滴、摩拜这样的巨头,能够在整合行业标准、加强政企沟通上发挥引领作用。但眼下也为巨头崛起打开了时间窗,按照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规律,这个市场一定会诞生独角兽企业,就看谁能抢得先机了。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