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紧箍咒”该念就念
站着说话
汽车是周期性较强的行业,中国汽车行业更是明显。去年,在购置税减半政策护佑下,所有汽车企业都忙于卖车,无暇他顾。今年,购置税补贴滑坡,中国汽车“掉头向下”。最近有消息称,为了刺激消费,也为了鼓励竞争,“汽车下乡”有望重启,同时套路多年的“股比开放”也被提上议程。汽车行业只要稍微不景气,便给政策支援,这种做法显然值得商榷。
当下汽车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早已不是没有政策鼓励,而是国内的道路、能源和空气,能够承载多少汽车。根据一个针对583个在去年将车卖掉的美国人的调查,9%的人选择公共交通、Uber、Lyft等打车软件。其实不止是美国,日本年轻人也正在远离汽车,丰田社长丰田章男曾经抱怨:“未来将车卖给谁?”
中国车企只有一条路:努力改善排放、治理拥堵和降低能耗,未来才能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中国车企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似乎也都在做,比如加大新能源车的生产,还比如推进智能网联。只可惜,那都只是表象,更为真实的一面是,中国车企都在狂推SUV,最大程度抢占市场和赚取利润。
早在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便公布并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降至5.0升/100公里,每一年都有一个考核指标。对未能达到燃油消耗限制标准的企业实施惩罚,手段可能包括罚款、限制生产或销售。实施以来,有一小部分国产车企业和进口车企业未能如期“达标”,却也没有收到来自监管部门的“罚单”。
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汽车业不能真实有效地为节能环保做出应有的贡献,只会招致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从这个角度看,相关管理部门假如狠下心,对汽车行业“动真格”、开罚单,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
记得“史上最严”的燃油限值标准正式实施时,有专家断言将有一半的自主汽车品牌会消失。然而,一晃两年半过去,自主汽车品牌数量不降反升,新的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深究其原因,是汽车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有关管理部门现在就应该杜绝这种现象,将出台的惩罚措施执行起来,也只有如此,才会给部分不重视节能环保的汽车企业敲响警钟。
有奖不罚,容易让人懈怠。有罚不奖,有失偏颇。有奖有罚,才会显得公平,制度也才会有威慑力。在节能环保这件事上,任何指望通过汽车企业自律来改变现状是不现实的,得常念“紧箍咒”,该罚就得罚,绝对不能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