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观点
共享汽车刚兴起,不少人说它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成为中国市场一个新风口,经过一年多时间,市场反应不如预期,用户褒贬不一。但不少业内人士看好共享汽车市场,需求量仍然很大,加上国家鼓励政策,共享汽车会再度“发热”。
共享汽车每年增速20%-25%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院公路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浩介绍,根据数据分析,共享汽车每年以20%-25%速度增长,市场资金规模在400亿-450亿元,车辆规模也达45万-50万辆,“与美国、欧洲比相对较小,还有一个很大发展空间。”
在之前“中国一线城市共享汽车出行分析报告”发布会上,北京T O G O途歌C E O王利峰说,通过大数据平台调拨,在北京地区,每辆共享汽车平均每天使用频次达5 .1次,平均每次行驶距离20公里,是普通私家车4倍以上。上海、广州、深圳三地也有着相似数据表现。
但共享汽车行业要想再次勃兴,一些制约因素绕不开。王浩认为盈利模式不是很明显,停车位资源获得成本较高;违章处理现在记录在车辆上,共享车积累违章次数就过高,导致不能使用;企业处理违章也要一定成本,如联系租车人员等,这些影响较大。《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下一步将推动和公安部门联合进行违章处罚。
鼓励生物特征技术核查租赁人
近期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也让共享汽车租赁人身份核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焦点。4月25日,四川22岁大学刚毕业的张鹏驾驶共享汽车在成都天晖路一居民小区门口撞上路人致一死一重伤。交警发现张鹏的驾照已记满12分,是用朋友账号预约解锁,他朋友也没到租车现场。
王浩认为,目前没有具体、统一规定说明共享租车信息需要采集、核对什么信息。广州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处长苏奎也表示,共享汽车管理、用车成本降低许多,但安全风险系数增大。租赁公司与租客不直接见面,不通过人为方式核查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大,因此核实用户信息是确保共享汽车使用安全最重要的一环。
一些地方此前相继出台共享汽车指导意见。4月底广州道路运输协会出台《广州市共享汽车(分时租赁)行业服务规范(试行)》,对核查租赁人身份进行严格规定。一些共享汽车企业已在探索生物特征技术进行租赁人身份核查。Gofun在北京、佛山等地率先启用人脸识别技术,还正在研发身份证二次核验、疲劳驾驶监测、危险驾驶行为的学习等技术。
共享汽车是否会再造神话?
对共享汽车企业进行细化管理同时,广州对用户的行为也进行规范。根据广州共享汽车(分时租赁)专委会建立的分时租赁“不良信用”共享系统,有“故意损坏车辆内饰和外饰”、“归还车辆时未关闭车窗或车灯”等行为的用户将被列入黑名单,有效期三年。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地方共享汽车规范政策出自行业协会,有市民担忧“不是政府出台的政策,恐怕没有约束力”。苏奎则认为,共享汽车是新事物,在发展初级阶段不适合用强制手段“管死”,行业规范虽然没有法制约束力,但有责任感的企业、个人会自觉遵循。通过行业规范的试行,也能让地方政府更好观察行业发展情况,为后期出台共享汽车政策奠定基础。
共享汽车是否会复制共享单车“一夜神话”?不少人认为不会再现,因为在整个交通体系里,共享汽车属于补充作用。《征求意见稿》也提出,与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相比,分时租赁仍然是非集约化的出行方式。